「給孩子的退休計畫」2週年了!
2019年的暑假,我規劃了一個暑假作業,也是一個預計為期10年的長期實驗,我稱之為「給孩子的退休計畫」。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實驗就滿2週年了,當年我的孩子還分別是8歲和5歲,我和他們約定把每年的壓歲錢存下來,每個月用1000元定期定額投資ETF。預計再過8~11年,等孩子們成年後,我就把這個計畫交還給他們自己執行,開始對自己的理財人生負責!
這個計畫也是我兩年前開始投入理財教育的初衷和目標!在此做個回顧,看看兩年來的進展。
計畫的執行方式很簡單,每個月我會固定一天帶著兩個孩子一起下單從股市買ETF,所謂的ETF就是Exchange Traded Fund的縮寫,台灣通常稱為股票指數基金,而香港稱為交易所買賣基金,我覺得後者的翻譯較貼切,因為傳統的共同基金在台灣是透過銀行申購,而ETF則是可以直接在股市購買。
我們投資的ETF主要是美國S&P 500和Nasdaq指數的ETF,過去24個月以來我們總共投資了2萬6千多元(如上圖),多出來的2千多元則是去年3月股市因疫情大跌時加碼的部分,截至2021年6月底為止,市值是3萬4千多元,帳面獲利7765元,以報酬率來說接近30%!
這個結果超乎我的預期!雖然孩子們年紀還小,感受沒那麼強烈,但希望他們長大後回顧這幾年的過程,會有所啟發和收穫。特別是2020年初經歷了新冠病毒疫情造成全球股市大跌,跌幅高達30~40%!上一次出現這樣的跌幅已經是2008年金融海嘯的事,當時全球主要股市跌幅都超過50%!所以2020年的疫情,可以說是10年一遇的空頭事件,當時我們的實驗帳面上還一度大幅虧損,所幸我們依然堅持繼續投資,甚至加碼,才有現在的成果!
我相信未來我們肯定還會遭遇很多次經濟循環和股市下跌,所以我期望這個陪伴孩子度過經濟衰退和股市大跌的經驗,能對未來他們在投資理財的決策上會有幫助。
有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推廣這個給孩子的退休計畫?和孩子談退休會不會太早?是不是搞錯對象了?
其實在暑假作業中我已經有清楚的說明與試算,簡單說不外乎兩大原因,一是通貨膨脹,就是物價上漲,每年東西都越來越貴;二是銀行利率越來越低,結合這兩大因素,所以我希望及早引導孩子開始學習投資理財。
至於為什麼選擇投資指數ETF,而不是選擇個別公司的股票呢?
S&P 500指數代表的是美國500大企業,而Nasdaq指數則代表科技類股,台灣最有名的就是台灣50指數,買進這些指數ETF,就相當於一次買進一籃子最強的公司,例如Apple、Amazon、Google、Facebook、Netflix、Tesla,或是台積電、鴻海、聯發科、台塑集團......等。雖然我也會和孩子們討論個別企業,但主要的投資還是放在指數ETF,因為我們無法預測,目前這些最強的企業,在10、20、50年後是否依然能夠維持強大地位,而選擇指數ETF的優點就是可以直接克服這個問題,因為指數本身就是一種汰弱留強的機制。而且根據統計,有超過80%的基金經理人績效無法長期打敗大盤指數,我無法預測我的孩子是否具備過人的選股能力(至少爸爸證明了本身並沒有😆),甚至說不定他們對商業領域、投資理財根本一點興趣都沒有。
然而透過指數ETF的投資計畫,起碼我可以確定他們能夠獲得合理的投資回報,這就好比或許個人能力無法到Apple、Google、台積電這種一流公司工作,但還是可以透過投資ETF間接成為這些績優企業的股東,參與公司的成長。因此只要能夠遵守紀律繼續執行下去,我想退休這件事將不會是孩子人生的痛點。
順帶一提,我常被問到的兩個問題:
1、要如何開戶與設定定期定額,坦白說其實我們開戶已經很多年了,建議大家可以搜尋您所在區域最方便的券商,直接洽詢如何開戶與設定,所需的證件和相關規定都會最清楚,而且現在許多券商都提供線上開戶的服務,非常方便,歡迎多加利用。
2、為什麼只買美股ETF,沒買台灣的0050?坦白說0050也很好,嚴格說來,好像也沒有什麼特殊理由,純粹只是因為美國有許多知名品牌,孩子比較容易熟悉。另外是0050有配息,再投資還要多一次手續,完全只是爸爸懶惰嫌麻煩而已。😁
很開心得知有些家長或老師,甚至包括一些經營企業的朋友,都因為我們的分享而加入「指數教」 ,也就是定期定額被動投資ETF、指數基金的概念。如果成年人一個月存1萬、甚至存10萬,這兩年的收穫應該是我們的10倍、甚至100倍了!也在此恭喜大家,別忘了和我們分享您的心得與收穫喔!
最後請容我做個工商服務,雖然疫情使原本的理財夏令營被迫暫停,不過我們也因此開發了線上理財桌遊課,詳請參閱線上夏令營,只要湊滿3人就可以開班,時間彈性安排,不受空間限制,歡迎有興趣的家長或同學報名!
進一步瞭解「給孩子的退休計畫」請參閱暑假作業。
如果本文讓您覺得有收穫的話,歡迎贊助給我們一點鼓勵,一起支持理財教育😊
補充:我們的ETF是在台灣券商直接購買台灣投信發行的海外ETF(非複委託),但這的確有費用較高,追蹤績效差的問題,也提醒大家留意。如果情況允許,也可以考慮直接開美股帳戶,不過每個人狀況不同,可以多方比較適合自己的方法。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