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1的文章

資產與負債

孩子們,你們有注意到嗎?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買東西的時候都盡量避免使用紙鈔或硬幣,而是改用信用卡或手機支付app,減少與現金上的病菌接觸的機會。  那你們有想過信用卡這種「塑膠貨幣」是怎麼運作的嗎? 其實當我們刷卡買東西的時候,實際上是等於先向銀行借錢,由銀行先幫我們付款給店家,等到下個月的結帳日,我們再還錢給銀行,這就是所謂的「信用貸款」,也就是用信用來借錢的意思。所以一般在申請信用卡時,發卡銀行會先評估每個人的財務狀況和「信用」,再決定是否要發卡和授權金額。 什麼是信用呢?簡單說,就像是爸媽答應買東西給你們卻沒有做到,那就是不守信用。使用信用卡雖然很方便,但如果沒有準時還錢,也是不守信用。這時銀行除了會有違約金罰錢之外,我們的「信用分數」就會留下負面記錄,如此一來,未來如果有需要向銀行借錢的時候,這個分數就會影響銀行貸款的決定,所以維護個人信用很重要。 更可怕的是,銀行的信用貸款會收取年利率高達15%的利息,我們在 複利 這篇文章討論過複利的概念,銀行的信用貸款也是用複利方式計算(循環利率),也就是如果超過一個月沒有正常還錢,下個月銀行就會把我們積欠的本金和利息加起來再一起計算新的利息,因此如果一直不還錢,累積的負債(欠錢)就會像農夫的金雞一樣越滾越多,所以如果非必要,盡量不要借錢 ,尤其不要借錢消費,如果未來必須使用信用卡消費,也一定要在自己可以負擔的額度內消費 ,例如明明存款只有1萬元,就不要買超過1萬元的東西,而且一定要準時還款! 在2005年的時候,就因為很多人錯誤的使用信用卡,讓自己背上鉅額的卡債,一度發生卡債風暴,造成金融動盪與社會問題。 另外要提醒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觀念,就是千萬千萬 不要作保 !所謂的作保就是保證人,如果有人借錢請你擔任保證人,萬一他還不出錢的時候,就要由你負責還錢,那就麻煩大了,所以就算是親朋好友,甚至是爸爸媽媽請你作保,也絕對絕對不能答應! 最後,讓我們來思考一下,當我們把錢存在銀行時,我們的存款對我們而言是一種資產,但是對銀行呢?想一想,銀行要付利息給我們,這樣算是資產還是負債呢? 相反地,我們向銀行借錢對我們是一種負債,但是我們要付利息給銀行,這時候我們的貸款對銀行算是資產還是負債呢?答案就在影片中喔! 如果覺得有收穫的話,歡迎 贊助 給我們一點鼓勵,一起支持理財教育😊

銀行與利息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政府提供了「孩童家庭防疫補貼」,只要家中有高中以下的孩子,每個孩子可以獲得1萬元的補貼。申請之後政府會先存入銀行的帳戶,而把錢存在銀行有什麼好處呢?簡單說,就是安全、方便,而且存錢(儲蓄)是銀行基本且重要的功能。 我們曾經討論過,存錢是一種最基本的投資方式,但是因為目前銀行的定存利率很低,所以很多人會尋找具有更高報酬率的投資工具。但你可曾想過,為什麼存錢到銀行會收到利息嗎? 這是因為銀行會把我們的存款,借給(貸款)給有借錢需求的人,例如有人想買房子、買車子、讀書求學、創業開公司,但是可能自己的資金不足,就會考慮向銀行借錢。而銀行也會評估借錢的人(貸款人)的條件,例如貸款的目的、如何運用?工作收入如何、能否順利還錢,經過嚴格的審查之後,才會把我們的存款借給有需要、而且有條件還款的人。 當然,貸款就需要支付利息,以目前最「便宜」的房貸來說,利率大約介於1.5~1.7%左右,也就是每向銀行借100元,每年就要額外支付大約1.7元的利息,相對的,存錢在銀行的一年期定存利率大約是0.7左右,所以用1.7%-1%,這個1%的「利差」,就是銀行的主要獲利來源之一。 圖:學生儲金簿 說到這裡,我印象很深刻的我的國小老師常鼓勵我們存錢,記得小時候每個月都會帶個50、100元的零用錢,存入「學生儲金簿」,那是當年郵局和學校合作鼓勵學生存款的制度。每次拿回儲金簿,看到錢慢慢長大就很開心,猜猜看,我小時候的定存利率是多少?  圖:台灣一年期定存利率,資料來源: Stock-ai 由上圖可見,在30、40年前,大約1980年代,台灣一年期定存利率最高來到14.5%!將近15%!換句話說,就是每存100元,1年最多可以拿到將近15元的利息! 雖然後來下降到7、8%左右的水平,但還是比目前高出許多,也因為以前的利率很高,所以當時的人其實不太需要學習「投資理財」,只要把錢存到銀行或郵局就可以了。 在此我想分享一個「72法則」的概念,也就是用72除以投資的年報酬率,就可以算出資產翻倍的年數。假設回到年利率8%的定存時代,我們用72除以8,所得到的結果就表示大約需要9年可以讓你的資金成長為2倍,依此類推,18年就可以翻4倍。 但是現在的利率只剩不到1%,和以前差太多了,如果按照72法則,要等70年,也就是等小朋友都變成老阿公、阿媽了,錢才能翻倍,那就太慢了! 所以為什麼我堅持要及早

收入有兩種

在 要怎麼賺錢 一文中,我們討論了透過工作創造價值的收入方式,例如遠古時期的獵人打獵、農夫耕種,或是最近大家關注的醫生治療病人、科學家發明疫苗...等例子。 像爸爸媽媽平常上班工作,提供各種產品或服務、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獲得薪水或獎金,這就叫做工作收入。但除了工作收入之外,其實還有另外一種賺錢的方式,叫做投資收入。 字面上來說,投資就是投入資金或資源,所謂的資源包括時間、人力...等等。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把錢存在銀行,銀行會給我們利息,這就是一種最簡單也最安全的投資。但是因為把存在銀行的利息很低,所以有很多人會想冒一點風險,尋找更好(報酬率更高) 的投資工具,例如有人投資房地產,就是買房子、店面出租。或是投資基金、ETF、股票,甚至有些人嘗試創業、跟朋友合夥開店做生意...等等。 透過這些工具(或者在我們的理財工作坊又稱為資產)產生的收入,就叫做投資收入(或者資產收入)。 所以簡而言之,所謂的投資就是一種讓錢幫我們賺錢的概念。為什麼投資那麼重要呢?因為如果有一天我們萬一生病或年老無法工作的時候,如果還有一份投資收入,就可以是我們的第二個收入來源,支持我們的生活。 說到這裡,我想補充一個觀念,其實教育也是一種投資,家長幫孩子安排才藝或培訓課程,或是像我幫孩子選擇體制外的學校,就是希望孩子能夠像葉丙成老師說的更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期許有一天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分與專長,培養面對未來的能力,在工作上創造出自己的價值,所以教育的支出其實也算是一種投資,甚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投資也不為過! >

要怎麼賺錢

圖片來源: JieJieWork 在 錢的功能 一文中,我們討論了錢的歷史演進,包括從古老的貝殼、金屬、紙鈔、到現代的信用卡、行動支付app、甚至虛擬貨幣。也討論了人類的祖先發明了錢之後,解決了三大問題:讓交易更方便、有了明確的計價機制、價值可以獲得儲存。 在此我們要討論另一個重要的觀念,相信也是大家都想知道的問題:錢是怎麼來的? 要怎麼賺錢呢? 以獵人和農夫為例,獵人打獵創造了食物的來源,而農夫則是透過耕種創造的食物的來源,由此可知,他們藉由工作創造價值,這就是所謂的「生產力」,所以簡單地說,想要賺錢,就是要靠工作生產創造價值。 再以目前大家最關切的疫情發展為例,我們可以想一想,哪些工作特別凸顯了他們的價值?對了,你可能馬上聯想到醫生、護士、疫苗科學家...等等。 那麼要怎麼樣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呢?我的貴人葉丙成老師有一個觀念我非常認同,那就是教育是要引導孩子「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什麼叫認識自己?簡單說就是要瞭解自己的個性、興趣、專長。而認識世界,就是要探索外在環境的機會與發展。舉例來說,我們聽說過有些弱勢族群的孩子,生長環境比較特別,所以他們以為長大之後只有當工人或者當黑道這兩種選擇, 他們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許多其他的工作可以選擇。如何協助孩子按部就班的認識自己與認識世界,我覺得是很重要的教育功課。 簡單歸納,想知道如何賺錢?就要先思考我們有什麼工作價值?我們可以生產什麼?創造什麼?這些東西或服務,能解決什麼問題?或滿足哪些需求?有沒有人跟我做一樣的事情,他們做的如何?我是不是可以跟他們學習,做的更好或更特別? 在我的理財課程中,我常會安排一項作業,邀請學生訪問家長的工作。趁著防疫在家,我建議爸爸媽媽們有空的時候也可以和孩子們聊聊自己的工作內容,讓孩子知道我們的工作解決了什麼問題?克服了什麼挑戰? 滿足了什麼需求?創造了什麼價值?相信可以讓孩子對生產與創造價值更有概念。

錢的功能

圖片來源: JieJieWork 孩子們,請想像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那個「錢」還沒有發明的時代,生活會是什麼樣的一個場景呢? 假如你是一個獵人,每天靠狩獵維生,有一天,你實在厭倦了吃烤豬的日子,想要換點新口味,例如嘗試喝點牛奶,或者吃點米飯,那該怎麼做呢?或許你會考慮用你捉到的山豬,和農夫交換他們耕種的稻米,這就是所謂「以物易物」,彼此交換物資的時代。 想想看,這樣的生活,會有什麼問題呢? 首先,交換本身就是一個問題,如果交換只是偶而為之,或許影響不大,但如果要交換的東西越來越多,而且每次都要背著獵物,甚至跋山涉水才能換到所需的物資,所耗費的體力和時間也會越來越多,甚至拖累到原本打獵的「本業」,那就得不償失了。 此外,我們每次交換的東西都代表一個「價格」,例如一頭豬換二包米、三隻兔子換一桶牛奶...,如果有100種交換的方式,那就有100種價格,這還只是一個人的情境。如果今天有另一個獵人也和你一樣開始進行交換,而且他交換的「價格」居然跟你不同,好比說,他跟農夫的感情特別好,所以一頭豬可以換三包米!如果每一種交換出現二種「價格」,那麼100種交換就有200種「價格」,隨著交換的東西越多、參與交換的人數越多,天啊!市場行情不天下大亂才怪! 最後,交換的東西還有保存的問題,例如交換了一堆水果卻吃不完,像冰箱這樣的冷藏工具又還沒發明,結果因為天氣太熱全都腐壞不能吃,那就太可惜了! 還好,聰明的人們發明了「錢」(比較正式的說法是「貨幣/通貨」),早期的「錢」從貝殼到金屬(金子、銀兩、銅錢)都有,後來發展出更輕便的「紙幣(鈔票)」,大大地提升了使用的便利度,如此一來,獵人就不用每次辛苦背著獵物到處交換,也簡化了物價的問題,更不用擔心交換的東西吃不完無法保存了! 如今,「錢」的發展已經從看的見的銅板、鈔票,逐漸「升級」到看不見的無形媒介,例如信用卡、支付軟體(app),甚至「數位/虛擬貨幣」,如比特幣、以太幣...等,或許等你們長大以後,未來世界的「錢」和現在又不同了。 雖然「錢」的型態越來越多元,不過別忘了,它最根本的功用,還是「交換」、「定價」和「儲存」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