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本位制度的歷史發展
黃金自古以來(如埃及、羅馬文明)就因為其稀有性與可保存性,被廣泛作為貨幣使用。
一直到西元1816年,英國制定貨幣法,正式採用金本位制度,也是第一個實行該制度的國家。金本位制度是一種貨幣體系,在這個體系下,國家的貨幣價值與黃金直接掛鉤。也就是說,英鎊可以按照固定的比率兌換成黃金,另一方面,國家必須有一定的黃金作為儲備,才能夠發行貨幣(印錢)。
到了19世紀中後期,隨著英國的影響力拓展到全球,其他國家也開始採用金本位制度,國際金本位體系逐漸形成。
不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許多國家因支出龐大,為了大量印鈔籌措戰爭資金,不得不暫停金本位制度。戰後雖然有些國家嘗試維持或恢復金本位制,但卻因為經濟情況困難而作罷。
在金本位制度下:
- 政府不能隨意印鈔票,貨幣發行量取決於國家的黃金儲備量
- 各國貨幣相對黃金有固定的兌換比率,因此各國之間的匯率相對穩定
- 國際貿易透過黃金流動自動調節,貿易順差國會累積黃金,逆差國則流失黃金,導致貨幣供應減少,物價下降,促進貿易平衡
不過,這些特性反而加劇了歷史著名的1929年經濟大蕭條。
1929經濟大蕭條
19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導致股市過熱。1929年10月24日,美國股市崩盤,投資人信心崩潰,銀行湧現擠兌潮,企業破產,經濟陷入衰退。其中金本位的限制與影響包括:
- 貨幣供應量受黃金儲備限制,各國政府無法透過增發貨幣來緩解經濟衰退,導致市場資金流動不足
- 各國央行的利率政策受黃金儲備影響,不能隨意降息,否則會導致資金外流,減少黃金儲備,結果導致利息過高,不利企業借貸週轉
- 金本位制度要求貨幣與黃金掛鉤,匯率缺乏彈性,各國無法透過貨幣貶值來提高商品出口的競爭力,造成全球貿易萎縮,各國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布列敦森林體系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美國在戰爭中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經濟中心,掌握了全球約70%的黃金儲備,成為最大黃金持有國。各國為了戰後重建,也避免重蹈大蕭條覆轍,希望建立一個穩定的全球金融體系,齊聚美國布列敦森林,召開國際貨幣與金融會議,建立新的國際金融體系。
美國承諾以每盎司35美元的固定價格兌換黃金,形成「金匯兌本位」制度,從此美元取代英鎊,成為全球主要的貨幣。各國貨幣需與美元保持穩定匯率,僅能在±1%範圍內波動,避免劇烈匯率變動影響貿易。
1971年,由於越戰導致美國政府印製大量美元,引發全球對美元的信任危機。各國開始要求將美元兌換成黃金,美國的黃金儲備加速外流,美國總統尼克森被迫宣佈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布列敦森林體系至此瓦解,金本位制度正式結束,全球貨幣進入浮動匯率時代,也就是目前我們熟悉的樣貌,而美元仍保持世界儲備貨幣地位至今。
👉金本位制度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優點
- 貨幣穩定:黃金供應有限,能防止政府隨意印鈔,降低通膨風險
- 促進貿易:金本位提供固定匯率,使國際交易更穩定,有助於貿易增長
- 提升信任:黃金的內在價值讓人對貨幣有信心
❌缺點
- 限制成長:貨幣供應受黃金儲備影響,若黃金供應不足,可能導致經濟萎縮或通縮
- 金融危機:若黃金大量流出某國,會造成貨幣緊縮,嚴重時可能引發銀行倒閉、企業破產
- 政策受限:政府無法透過貨幣政策(如量化寬鬆印鈔)來支持經濟
👉黃金可以抗通膨嗎?
黃金被視為抗通膨的資產,主要有以下原因:
- 保值:黃金供應有限,價值相對穩定。當貨幣購買力下降時,黃金的價值通常能保持
- 避險:在經濟不穩定或通膨時期,投資者傾向購買黃金以保護資產價值
- 歷史:例如1970年代美國通膨嚴重,黃金價格大幅上漲
👉金價長期走勢的驅動因素
- 全球通膨:當通膨上升時,代表貨幣購買力下降,金價通常會上漲
- 美元強弱:黃金與美元呈現負相關,當美元明顯貶值時,金價通常也會上漲
- 央行政策:各國央行的黃金儲備決策(如中國、俄羅斯買黃金)也會影響金價
- 避險需求:戰爭、金融危機、地緣政治風險升高時,投資人可能會湧入黃金市場
- 黃金供應:金礦開採成本、產量變化等也是影響金價的因素
👉投資黃金的優缺點
✅優點
- 抗通膨:在高通膨時期,黃金經常能保持價值,甚至增值
- 避險:在政治或經濟不穩定,特別是戰爭動亂時,黃金常被視為重要資產
- 多元化:將黃金納入投資組合,有助於分散風險
❌缺點
- 無收益:黃金本身不會產生利息或股息收益
- 價格波動:金價可能出現劇烈波動,帶來投資風險
- 保管成本:持有實體黃金需要支付存儲和保險費用
希望透過以上這些簡單的介紹,可以幫助你更了解黃金。
雖然很多投資人喜歡黃金,不過豬力安老師更喜歡股市,尤其是科技的進步推升了市場的長期成長,從歷史的資料看來,比起黃金,投資股市抗通膨的能力也絲毫不遜色呢!
🤔看完本文之後請想一想:
- 你喜歡黃金嗎?你覺得黃金是一種好的投資工具嗎?為什麼?
- 什麼是金本位?有什麼優缺點?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