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一位充滿熱忱的教育家分享,幫助孩子找到人生目的,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標。
四種類型
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在「邁向目的之路」這本書中,根據青少年對人生目的的探索程度,將學生分為四種類型:
- 有目的(The Purposeful):已經明確找到了人生的目標或使命,對自己的目標充滿熱情,並積極採取行動。
- 空想者(The Dreamers):對未來擁有一些夢想,但還沒有採取行動嘗試付諸實現。
- 半吊子(The Dabblers):興趣廣泛,參與很多活動,但缺乏長遠的動機,無法成為一個持久的目的。
- 疏離者(The Disengaged):還沒有採取行動追求有意義的人生目的,有些人冷漠且疏離,有些人把興趣局限在追求個人的享樂或虛榮,對自己以外的世界不太關心。
邁向目的之路的步驟
針對那些已經找到目的的人,作者從研究中辨認出一系列邁向目的之路的步驟:
- 和家庭成員之外的人有啟發性的對話
- 觀察有目的感的人是如何工作
- 第一次獲得啟示的時刻:發現世界上某些很重要的事情可以被修正或改進
- 第二次獲得啟示的時刻:我可以有所貢獻,並且造成一些改變
- 確認目的,並且展開行動去完成一些事
- 獲得家人的支持
- 以起初和隨之發展出來的方式,更加努力地追求目的
- 獲得完成目的所需要的技能
- 更加的務實、有效率
- 樂觀和自信心的提升
- 長期投入在目的上
- 把在追求目的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技能與人格優勢,轉換到人生其他領域
發現人生目的的秘訣
那麼要如何引導孩子邁向目的之路?作者提出幾個秘訣:
- 找出火花,然後煽風點火:火花是孩子展現興趣和熱情的時刻,例如在某項活動中特別投入或享受,家長需要敏銳觀察並進一步支持孩子探索這些興趣。觀察孩子在藝術、運動、科學或社交中的偏好,並提供相關資源或機會。
- 利用平常的機會展開對話:日常生活中的對話是啟發孩子思考的良機,例如談論家庭價值、未來夢想或生活中的問題。利用吃飯、散步或車程的時光,輕鬆地聊聊孩子的感受、想法和目標。
- 對子女的興趣保持開放心胸並表達支持:即使孩子的興趣和父母期望不同,家長仍應尊重並支持,避免打擊孩子的熱情。即使孩子選擇的興趣看起來與未來工作無關,也要鼓勵,因為這可能是他們發現自我的起點。
- 傳遞你對人生目的的想法以及從工作中獲得的意義:父母以身作則,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從工作或人生中獲得的滿足感,能讓孩子理解目的感的重要性。與孩子聊聊你的職業挑戰、成就感以及你如何面對困難。
- 教導孩子務實的生活智慧:幫助孩子學會設定現實可行的目標,並透過努力和堅持來達成。用故事或實例教導孩子管理時間、資源和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 介紹孩子認識潛在的人生導師:人生導師能提供啟發與指導,幫助孩子發掘興趣並明確方向。帶孩子接觸不同領域的人,如老師、專業人士或熱心公益者。
- 鼓勵創業家精神:創業家精神不僅限於商業,而是指勇於嘗試、解決問題以及探索新想法。鼓勵孩子參與團隊項目、發明活動或設計解決日常問題的計劃。
- 培養正向的人生觀:正向思考能幫助孩子在困難中保持堅韌,並對未來充滿希望。 教孩子感恩、欣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並從失敗中學習。
- 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責任感: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並學會自主安排和決策。允許孩子嘗試自己計畫活動或解決問題,並在過程中學會承擔後果。
另外,在親子天下的訪談中,作者也提到三個幫助孩子發展目的感的重要問題:
- 我對什麼有興趣?我做什麼最享受?什麼會讓我發光?音樂、文學、數學、體育?
- 我最擅長什麼?我的才能在哪裡?年輕人要夠了解自己天生的才能,若是先天聾啞,可能就不適合當音樂家。
- 這世界需要什麼?世界有哪些問題、機會,可以發展成我幫助別人的所在?
簡單來說,就是協助孩子釐清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對別人有什麼幫助?雖然答案或許並非一蹴可幾,但依循著這樣的方向前進,我想對於孩子們的未來,應該可以看見越來越清楚的輪廓。
🤔看完本文之後請想一想:
- 你找到自己的人生目的了嗎?
- 如果你是家長或老師,你覺得可以運用哪些書中的秘訣幫助孩子和學生找到人生目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