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正開始學習寶可夢卡的遊戲規則其實是今年春天的事,在那之前,我一直以為寶可夢卡只是收藏用途(類似運動球員卡)。回顧孩子的記帳本,才發現早在2年前就已經有了寶可夢卡的消費記錄,只是當時我和孩子都不懂,只做為單純的收藏,所幸孩子已有預算分配的概念,所以實際花費金額也不高。 後來我們才買了「預組」(入門牌組)學習「對戰」,不過可能是卡牌的內容太基礎,又缺乏同儕交流和引導學習,所以當時並沒有體會到遊戲的樂趣。 直到今年春天,偶然看到友人Kaede在臉書分享了和孩子一起玩卡的照片,讓我突然也想和孩子好好重新認識這個遊戲,才在引薦之下加入了標榜親子友善的「 一同去桌遊 」社團。 在陳老師和Kaede的指導之下,我們重新體會了這個遊戲的樂趣,可以透過不同牌料的組合(構築),創造出不同的對戰強度與遊戲驚奇,這也是TCG遊戲設計的本意所在(Trading Card Game,集換式卡牌遊戲,透過卡牌不斷推陳出新改變組合增加新意)。 不過坦白說,第一次參與社團活動時,看到許多親子一起參與對戰交流(長達3小時以上),除了對這些家長感到佩服之外,其實還覺得蠻「正常」的,並沒有發現特別不同之處。 唯一印象深刻的是,社團創辦人 陳老師 很大氣的說,在我們社團,只要你確實需要,我們有很多免費的牌料可以讓大家運用,家長可以不用花大錢(這是我印象中的大意,或許和老師的原文有出入)!而我心裡想的是:「哇!免費?老師口袋好深啊?😱」 隨著遊戲經驗漸增,我也帶著孩子嘗試參加了一些店家(道館)舉辦的比賽,才發現在這個遊戲圈子,似乎真的很少看到專注經營親子族群的店家,一來業者本身未必是家長身份,不一定能理解親子需求;二來環境也未必能達到陳老師重視的「友善」程度(以我個人來說,光是看到店門口有玩家抽煙或衣衫不整、出言不遜等情境,就很難放心讓孩子參與)。 和越來越多家長交流之後,我也才發現真的有不少家長為了幫助孩子湊齊構築的牌組,在缺乏經驗分享的情況下,著實花了不少冤枉錢在「開箱、開盒(參閱 第一篇 )」而所費不貲,畢竟店家都有經營上的實際考量,不太可能勸阻消費者消費。 除此之外,隨著參與社團的次數漸增,我才知道原來社團裡的許多豐富牌料與獎品資源都是熱心的家長朋友們捐贈贊助的,大家都樂於為了孩子們而付出,而且老師自己在每次活動後也都要花錢補充不少牌料,只為了讓大家有更好的活動體驗。 我不是一個愛社交的人,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