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1791
作者 陳志恆

【05 孩子最不缺的,就是建議】
如何適切地給出建議?
1、對方主動要,你才主動給
2、在足夠的情感理解後才給
3、只給新的選擇,不帶任何評價
4、放下要求對方非得改變的意圖
【06 為什麼祭出最大誘因,孩子的問題行為還是毫無改善】
獲得父母肯定等同是愛的連結,這會讓孩子體驗到安全感,知道自己是被愛的,也會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這些心理層面的滿足對孩子而言,比物質上的獎賞還有意義。許多家長卻錯用金錢與物質獎賞鼓勵孩子的優秀表現,或用剝奪獎賞做為懲罰。
行為表現的改善,是奠基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經驗上。當家長能夠帶著孩子,認可每一次小小的進步時,自然能幫孩子重新獲得嘗試付出努力的力量。
【12 學習尊重,來自於真實體會他人的情感】
許多父母都有在吃飯時間和孩子搏鬥到火大的經驗。一位母親在餵幼兒吃飯時,孩子東晃西走大半天還沒吃完,母親也跟著煩躁起來說:「好孩子應該趕快把飯吃完,你這樣慢吞吞的,是個壞孩子。」。而另一位母親則有不同的回應,她嚴肅地告訴孩子:「我看到你吃了好久還沒吃完,這讓我很困擾,因為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請你趕快吃完。」
兩位母親回應的差別在於,後者真實表達出自己的情感,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與他人情感的連結。而前者只搬出教條,卻把自己的情緒隱藏在教條之下。真誠表達情感能讓孩子明確知道,我們的情緒感受目的是獲得尊重。
從小對孩子真誠表達情緒,能幫助孩子培養同理心,另一方面,父母也在示範如何認可與表達自己的情緒。於是,孩子在學習尊重別人的同時,也學會尊重自己。
【13 從不可能到可能,讓人「相信自己做的到」的正面回饋】
抱持固定思維的人,相信人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保有成長思維的人,則相信人可以透過不斷努力來提升能力,擴展自己的極限。
若師長給孩子的回饋聚焦在投入過程中的付出與堅持,則暗示努力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若讚美或批評是依據孩子的資質,便會讓孩子認為,人的能力是不可能改變的。
促發成長思維的兩個正向回饋原則:
1、透過提問讓當事人反思在工作過程中主動投入了什麼。例如:你是否發現自己越來越進步,你是如何做到的?
2、將工作表現聚焦在自己和自己比較,呈現成長的脈絡。例如:雖然這次結果不如預期,但你曾有過好表現,當時你是如何做到的?如何幫助自己下次面對類似困境?
卡羅德威克(Carol Dweck)2014 TED演講善用「not yet」句型。
李中瑩「5步驟脫困法」
我做不到 → 目前我還沒能做到 → 因為過去我不懂,所以目前我還沒能做到 → 當我學會,我便能做到 → 我要去學,使我能做到
【14 除了「喔!那很好啊!」之外,想給他人肯定時還能說些什麼?】
找到值得肯定之處的三個切入點:
1、不只肯定行為的結果,也肯定行為的過程
2、不只肯定行為本身,也肯定行為背後的意圖
3、賦予行為新的意義或價值,找到他們的正向功能
練習、練習、再練習!
【22 是禮物還是惡夢:該不該讓孩子經歷挫敗】
如果挫敗避免不了,該如何支持孩子因應挫敗?
研究發現,當不可避免經歷成長中的創傷時,若有一位或多位提供穩定支持的成人,可有效緩衝逆境經驗帶來的衝擊。身邊有個始終溫暖關懷,提供支持理解,傳達信任與正向期待的成人,是孩子遭遇困境時,仍能繼續向前的關鍵因素。
創傷記憶:當人處在嚴重挫敗壓力中,身體會啟動應急反應,包括陶亡、戰鬥、凍結或癱瘓,我們的大腦透過這些原始本能保護自己,但後遺症就是形成創傷記憶。未來在次遭遇類似情境時,相同反應變會再度喚起,即使情境已經不能構成威脅,也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道理。
當孩子遇到困難,若父母卻還落井下石,很容易把經歷挫敗的孩子的身心狀態,從穩定推向失調,而處在持續恐懼、焦慮、自責、惶恐、無助或憤怒情緒中。因此刻大腦前額葉皮質類似當機狀態,無法理性思考,既使每次挫敗都不是很嚴重,但長久累積下來,也會形成創傷記憶。未來面對類似挑戰時便會匱乏無力,甚至直接放棄。
因為挫敗避免不了,陪伴孩子經歷可能的挫敗,讓孩子在感受高度的安全與支持下,開啟自己的智慧判斷,面對問題,學習成長。
【23/24 五個步驟,陪伴孩子長出因應挫敗的本事】
1、傾聽「發生了什麼事?」
2、回應孩子的情緒感受「你一定很難受吧!」/說出孩子內心的需求
3、詢問孩子解決方案「你打算怎麼辦呢?」
4、肯定孩子因應問題的過程「你是怎麼做到的?」
5、感謝孩子的信任「謝謝你願意告訴我!」/告訴孩子你很樂意和他討論
【26 是「放手」不是「放生」,更不是「放棄」】
許多家長都有類似的心情:「當我試著少管孩子時,不知道為什麼,心中總有一份罪惡感」
放手是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和原本就有的內在力量,院自給孩子更多自主的空間,讓孩子練習自我負責。父母仍然時時刻刻關注孩子,只是以更多尊重與肯定,代替干涉、命令與指責。
當孩子遭遇困境,若非攸關生死或犯罪,可以等孩子有需要再介入。先理解孩子的困境,進行討論,必要時才提供建議。其實孩子早就知道該怎麼做,他們只想被瞭解,藉此獲得更多力量!
父母是孩子的生命來源,父母可以透過情感連結給孩子力量,讓孩子更有勇氣面對挑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29 孤注一擲:你把自己的一切全賭在孩子身上了嗎?】
你是你自己人生的主人,你不能為了孩子沒了自己。不管孩子是否如你預期般成長,發展成什麼模樣,你都能擁有自己的獨立與成就,擁有自己人生快樂的來源。
別把養兒育女當成人生的一場豪賭,因為總是慘賠的居多。
因為不習慣,所以需要刻意練習!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1791
作者 陳志恆

【05 孩子最不缺的,就是建議】
如何適切地給出建議?
1、對方主動要,你才主動給
2、在足夠的情感理解後才給
3、只給新的選擇,不帶任何評價
4、放下要求對方非得改變的意圖
【06 為什麼祭出最大誘因,孩子的問題行為還是毫無改善】
獲得父母肯定等同是愛的連結,這會讓孩子體驗到安全感,知道自己是被愛的,也會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這些心理層面的滿足對孩子而言,比物質上的獎賞還有意義。許多家長卻錯用金錢與物質獎賞鼓勵孩子的優秀表現,或用剝奪獎賞做為懲罰。
行為表現的改善,是奠基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經驗上。當家長能夠帶著孩子,認可每一次小小的進步時,自然能幫孩子重新獲得嘗試付出努力的力量。
【12 學習尊重,來自於真實體會他人的情感】
許多父母都有在吃飯時間和孩子搏鬥到火大的經驗。一位母親在餵幼兒吃飯時,孩子東晃西走大半天還沒吃完,母親也跟著煩躁起來說:「好孩子應該趕快把飯吃完,你這樣慢吞吞的,是個壞孩子。」。而另一位母親則有不同的回應,她嚴肅地告訴孩子:「我看到你吃了好久還沒吃完,這讓我很困擾,因為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請你趕快吃完。」
兩位母親回應的差別在於,後者真實表達出自己的情感,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與他人情感的連結。而前者只搬出教條,卻把自己的情緒隱藏在教條之下。真誠表達情感能讓孩子明確知道,我們的情緒感受目的是獲得尊重。
從小對孩子真誠表達情緒,能幫助孩子培養同理心,另一方面,父母也在示範如何認可與表達自己的情緒。於是,孩子在學習尊重別人的同時,也學會尊重自己。
【13 從不可能到可能,讓人「相信自己做的到」的正面回饋】
抱持固定思維的人,相信人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保有成長思維的人,則相信人可以透過不斷努力來提升能力,擴展自己的極限。
若師長給孩子的回饋聚焦在投入過程中的付出與堅持,則暗示努力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若讚美或批評是依據孩子的資質,便會讓孩子認為,人的能力是不可能改變的。
促發成長思維的兩個正向回饋原則:
1、透過提問讓當事人反思在工作過程中主動投入了什麼。例如:你是否發現自己越來越進步,你是如何做到的?
2、將工作表現聚焦在自己和自己比較,呈現成長的脈絡。例如:雖然這次結果不如預期,但你曾有過好表現,當時你是如何做到的?如何幫助自己下次面對類似困境?
卡羅德威克(Carol Dweck)2014 TED演講善用「not yet」句型。
李中瑩「5步驟脫困法」
我做不到 → 目前我還沒能做到 → 因為過去我不懂,所以目前我還沒能做到 → 當我學會,我便能做到 → 我要去學,使我能做到
【14 除了「喔!那很好啊!」之外,想給他人肯定時還能說些什麼?】
找到值得肯定之處的三個切入點:
1、不只肯定行為的結果,也肯定行為的過程
2、不只肯定行為本身,也肯定行為背後的意圖
3、賦予行為新的意義或價值,找到他們的正向功能
練習、練習、再練習!
【22 是禮物還是惡夢:該不該讓孩子經歷挫敗】
如果挫敗避免不了,該如何支持孩子因應挫敗?
研究發現,當不可避免經歷成長中的創傷時,若有一位或多位提供穩定支持的成人,可有效緩衝逆境經驗帶來的衝擊。身邊有個始終溫暖關懷,提供支持理解,傳達信任與正向期待的成人,是孩子遭遇困境時,仍能繼續向前的關鍵因素。
創傷記憶:當人處在嚴重挫敗壓力中,身體會啟動應急反應,包括陶亡、戰鬥、凍結或癱瘓,我們的大腦透過這些原始本能保護自己,但後遺症就是形成創傷記憶。未來在次遭遇類似情境時,相同反應變會再度喚起,即使情境已經不能構成威脅,也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道理。
當孩子遇到困難,若父母卻還落井下石,很容易把經歷挫敗的孩子的身心狀態,從穩定推向失調,而處在持續恐懼、焦慮、自責、惶恐、無助或憤怒情緒中。因此刻大腦前額葉皮質類似當機狀態,無法理性思考,既使每次挫敗都不是很嚴重,但長久累積下來,也會形成創傷記憶。未來面對類似挑戰時便會匱乏無力,甚至直接放棄。
因為挫敗避免不了,陪伴孩子經歷可能的挫敗,讓孩子在感受高度的安全與支持下,開啟自己的智慧判斷,面對問題,學習成長。
【23/24 五個步驟,陪伴孩子長出因應挫敗的本事】
1、傾聽「發生了什麼事?」
2、回應孩子的情緒感受「你一定很難受吧!」/說出孩子內心的需求
3、詢問孩子解決方案「你打算怎麼辦呢?」
4、肯定孩子因應問題的過程「你是怎麼做到的?」
5、感謝孩子的信任「謝謝你願意告訴我!」/告訴孩子你很樂意和他討論
【26 是「放手」不是「放生」,更不是「放棄」】
許多家長都有類似的心情:「當我試著少管孩子時,不知道為什麼,心中總有一份罪惡感」
放手是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和原本就有的內在力量,院自給孩子更多自主的空間,讓孩子練習自我負責。父母仍然時時刻刻關注孩子,只是以更多尊重與肯定,代替干涉、命令與指責。
當孩子遭遇困境,若非攸關生死或犯罪,可以等孩子有需要再介入。先理解孩子的困境,進行討論,必要時才提供建議。其實孩子早就知道該怎麼做,他們只想被瞭解,藉此獲得更多力量!
父母是孩子的生命來源,父母可以透過情感連結給孩子力量,讓孩子更有勇氣面對挑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29 孤注一擲:你把自己的一切全賭在孩子身上了嗎?】
你是你自己人生的主人,你不能為了孩子沒了自己。不管孩子是否如你預期般成長,發展成什麼模樣,你都能擁有自己的獨立與成就,擁有自己人生快樂的來源。
別把養兒育女當成人生的一場豪賭,因為總是慘賠的居多。
因為不習慣,所以需要刻意練習!
留言
張貼留言